走读海南:文昌之卷

来源:海南新闻网 天涯论坛 走读海南 六房网2018-06-11 15:21:21

  行走在文昌古老的建筑间,放缓你的脚步、沉寂你的心。用指间轻触青苔斑驳的墙壁,仿佛记忆穿透了指尖流入心田,开启了文昌的那段往事。我在铺前老街里回忆着文昌的历史一遍又一遍,而我经过的松树大屋,是否还在等候着它的主人?

  1、时光在松树大屋里凝固,记忆在风中渲染开来,当年文昌历史中出现的才子佳人,颇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感。如海南“三贤”之一邢宥, 近现代史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为代表的宋氏家族、张云逸大将、陈策、郑介民等为代表的几百位将军,以及遍布在海内外各地的文昌华侨巨商等,这些人才在社会各界的贡献,成为文昌从海南走向世界的名片。

  2、值得一问的是,文昌为何人才辈出?若要追寻文昌文脉,当从文昌孔庙说起。文昌孔庙最早可追溯到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在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即今东路镇下路桥南)的旧县衙旁建起的文邑学宫,它不仅成为文昌供奉孔子的“圣殿”,也成为文昌第一所官办学校,是海南较早的孔庙之一。因历史悠久,配套完整,香火不断,故有“海南第一庙”之称。

  3、孔庙大成殿,在明末琼北大地震中独存其身,在历年大台风中安然屹立,更有幸逃过文革浩劫。几百年风雨而巍峨屹立,让人们对文昌孔庙愈加膜拜礼敬,重教崇学氛围愈加浓厚。在孔庙兴学文化的熏陶影响下,文昌读书渐成风气,历史上英才辈出,人们对孔庙随之愈加尊崇。

  4、在文昌铺前溪北书院大门的两侧有“教育人才,维持风俗”的对联,深刻诠释了文昌文脉何以源远流长,至今不断的原因。书院的前面有一个半月形的风水塘,取“昭昭明月”之意。溪北书院正门口牌匾上“溪北书院”四个苍遒有力的繁体字中的“书”字少一横,告诫学子,谦虚戒躁,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

  5、书院前庭有两棵百年的大叶榄仁,见证了溪北书院一百多年风雨沧桑巨变。书院前庭院南北布局,庭院正中间就是威严庄重的大“讲堂”, 书院讲堂的“讲”字少写一横一坚两笔,寓意着有讲不完的学问。

  6、自北宋开设文昌学宫以来的近千年文昌饱受儒学熏陶,深知“教化可以美风俗”,“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的道理,非常注重教化,维持风俗,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教化,抗战前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文昌县中小学数量之多,居全广东省第二,仅次于教育发达的梅县。

  7、正因如此,使得文昌人形成了文明讲礼节,崇文重教,力争上游,敢为人先的良好风俗。相比于历史上出多少进士或名人,文昌人更加珍视的是良风善俗,这样的风俗维持,人才辈出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的。

  8、文昌同时也是华侨们的骄傲。作为著名侨乡,文昌在海外约有华侨120多万人,大多数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末,文昌许多华侨在海外创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建造房屋,在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南洋文化,形成一批既具有本地民宅建筑特点又有南洋骑楼文化风格的华侨建筑。

  9、文昌铺前原名溪北,铺前老街现在叫胜利街,始建于1895年,1903年重新规划,1927年初具规模。胜利街长约400米,呈S型。清代海港各商号建立起一种联保联防的“铺”。 反映出当时“海盗出没请注意”的情况。一条只有数百米长的文南老街,每座骑楼内都隐藏着各种的辛酸故事,是半部文昌华侨流亡海外的历史。

  10、华侨人数之多跟文昌人下南洋的风潮密不可分。文昌环海大部分土地以沙土为主,土地贫瘠寡收,而且沿海地区海盗横行,造成在人口众多的文昌人生存困难,于是就行成了下南洋打拼谋生的风潮。据资料统计,文昌现在大约有120万的华侨侨居海外50多个国家,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文昌本土人口,而且不少华侨都在外面打拼出了一个新天地,他们在经济、文化、政治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1、下南洋成功的典范当数符家宅。文昌符家宅坐落于文昌市头苑镇松树下村,因而得名“松树大屋”。走进松树大屋,老宅的建筑上爬满了青苔,像一位失忆的老人,孤独的百年辉煌,风骨犹存。符家宅几乎是隐蔽在树丛间,色彩几近褪光,只剩下拱券美美的弧度,明明已是断壁残垣,却硬是坚持着骨子里的大气与奢华。打开符家宅的铁门,在高大空旷的大院内,层层叠叠的拱券、门廊与窗格反而对视觉特别具有冲击力。

  12、整座宅邸由3栋连体2层瓦顶房和8间横屋组成,共有34个房间,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大宅大门、纳凉楼、正屋墙体、门窗、前后廊道、天井等特别采用南洋骑楼建筑风格,墙体、柱尖、栏杆、门窗等采用了南洋欧式泥塑雕花的做法,大胆融合了琼北乡村民宅风格、南洋骑楼风格与伊斯兰拱券风格。墙、地面爬满青苔,就连小树也从墙隙生根,向外生长,整座老宅就像一座有机的整体,用自己的每一片砖瓦向来这里的每一个人讲述自己曾经的辉煌。

  13、据说,大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昌符氏三兄弟,大哥符永质、二哥符永潮、三弟符永秩,一起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他们成就于橡胶行业。发迹后,于1915年雇佣军队运送堆积成山的光银回乡盖房,并从南洋运回名贵黑盐木等建材,聘请南洋技艺精湛的工匠和设计师,历时3年,于1917年建成这座极具南洋风格的民居。

  14、如今的松树大屋经历百年风雨的沧桑,已经成无人老宅,虽然高墙依然矗立,廊院格局犹存,但已是变成破败不堪的残楼了。而今,下南洋的风潮已经过去,唯有这深宅大院的存在,留给后来者对那些南洋番客无限的想象。

  15、与松树大屋符家宅风格迥异却也同样古朴自然的是位于会文的湖峰十八行。十八行村的最大特色是现存古建筑规模大,较为完整。以村中成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每行院落中都住着六七户人家。

  16、据了解,村里房子按十八行建造,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所谓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17、可见文昌之所以人才辈出,跟其尊师重教、重视人才、淳朴民风和敢于拼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今的文昌更多地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利用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国母之乡、将军之乡、排球之乡、航天之乡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片区,打造南洋文化节节庆品牌。从古自今,文昌依旧是那个引领发展新潮大海中的弄潮儿。

信息来源仅供参考,详见《免责声明》

帮您找房